用「紅透半邊天」來形容來自義大利的盲歌手安德烈波伽利(AndreaBocelli )可說是毫不為過的,自從他和莎拉布萊曼合唱的「Time to Say Goodbye 」大為轟動,連帶造成寶麗金為了把他推向國際市場而重新整理的精選集「浪漫情事」在 Billboard「世界音樂」排行榜上創下連續四十四週冠軍的光榮記錄以來,他成了全世界最忙碌的歌手之一,不但各地的大型演唱會邀約不斷,電影插曲也找上了他。


華納公司的卡通劇情長片「 魔劍奇兵 」請波伽利演唱片尾的歌曲「
The Prayer 」,獲得了葛萊美獎和奧斯卡金像獎的提名,而在這兩項盛會的頒獎晚會中,他也和片中演唱同一首歌曲的席琳狄翁演出了精彩的合唱。當時,我就有個預感,他們合唱的這首歌曲應該會出現新的錄音版本(在原聲帶專輯中,他們兩人是分別以英語和義大利語演唱的,並不包括合唱的版本)。果然,在他隨後發行的最新專輯「大地之夢」裡面,真的就出現了兩人合唱的這首歌。

波伽利的專輯唱片和 Video,顯然已經成了寶麗金投注了極高期望的搖錢樹,因此台灣寶麗金不但幾乎是跟歐美同步發行,還特別為這張專輯加上了彩色外盒的包裝,附帶中文的解說以及歌詞的翻譯。在中文外盒封面上,我們可以看到他們特地把席琳狄翁對波伽利的讚美用顯著的字體印了出來:「如果上帝會唱歌,祂一定有一副如安德烈波伽利一般的嗓子。」

老外在讚美自己所喜歡的人的時候,經常不惜使用誇張的詞句,把波伽利捧上天的人,席琳狄翁早已不是第一個了。有一次,新聞媒體請美國黑人歌手艾爾賈儒(Al Jarreau)形容自己在一次義演上跟波伽利同台演出的感想,他說,「我很榮幸能夠跟這個全世界最美的聲音一起合唱」。義大利頂尖的聲樂教練魯道夫賽雷提( Rodolfo Celletti )也 在雜誌中為文公開讚揚他「 擁有音色至美的動人歌喉 」,至於最受喜愛的「大 P」帕華洛帝,更在第二度邀集流行群星慈善義演的時候向所有觀眾推薦他。

帕華洛帝對同為義大利籍的創作歌手蘇克洛(Zucchero)說,「親愛的蘇克洛,請跟安德烈波伽利合唱你的名曲『求主垂憐』(Miserere)吧,因為再沒有人比他更好了。」這話聽來似乎不足為奇,但是要知道「求主垂憐」這首歌當初轟動唱片市場的時候,跟蘇克洛合作演出的正是帕華洛帝本人,言下之意,簡直就是在說波伽利比帕華洛帝自己更適合唱這首歌。

最近這一年多以來,安德烈波伽利引起了相當多樂迷的注意,大家都對他融合了古典與流行的精緻風格感到著迷。這個美好的聲音是從哪裡冒出來的呢?現年41歲的安德烈波伽利,1958年出生於距離比薩斜塔不遠的義大利農莊。他從小就對任何與音樂有關的事物深感著迷,而自從他在七歲那年開始學習鋼琴以後,音樂就在他的生命中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

跟一般人直覺反應不同的是,他並沒有刻意的進入音樂學院去深造,反而在中學畢業以後,進入比薩的伽利略大學攻讀法律,並且取得了法律博士的文憑,而在這同時,他利用課餘的閒暇時間,在一家酒吧裡面演奏鋼琴,還進一步學習長笛、薩克斯風等多種樂器的演奏。但更重要的是,他發覺了自己最拿手的樂器:他的歌喉。

他一步一步的開拓音樂方面的事業。剛開始的時候,進展似乎有限,但是當他在1992年遇見了蘇克洛之後,他的演藝生涯終於出現了轉捩點。在搖滾與藍調歌唱界極為有名的蘇克洛,邀請波伽利為他的新作「求主垂憐」錄製試聽帶,然後憑著那捲試聽帶,試圖說服帕華洛帝同意,一起來灌錄那首歌。帕華洛帝聽了之後欣然同意,不過卻對試聽帶中波伽利的歌聲印象深刻,後來並且形容那是「當代最佳的男高音之一」。

1993年,蘇克洛展開全歐的巡迴演唱,特別邀請波伽利參加演出。在演唱會中,波伽利除了擔任合音歌手之外,並獲得機會客串獨唱,演出「求主垂憐」和「公主徹夜未眠」。他精彩的表現,震撼了所有的聽眾。而就在那次巡迴演唱途中,波伽利遇見了成為他經紀人的托培戴恩。為了使他的技巧更為進步,托培戴恩透過各種關係,讓他接受帕華洛帝私人的聲樂教練,同時也是義大利最資深男高音聲樂家之一的法朗哥柯瑞里(Franco Corelli)的指導。

當波伽利以一曲---「夜晚的寧靜海洋」( Il Mare Calmo della Sera)贏得了1994San Remo音樂節歌唱大賽冠軍之後,他的演藝生涯可以說就此正式起飛。他的首張同名專輯「夜晚的寧靜海洋」在義大利銷售數字幾乎立刻就突破了十萬張,透過電視轉播,他在帕華洛帝第二度邀集流行群星慈善義演會上的傑出表現,使他不但在義大利成了紅星,聲名也很快的傳遍了歐洲各國。

一年之後,他應邀參加在瑞士、比利時、荷蘭和德國等國各地一系列的「大學校園之夜」演唱會,而他受歡迎的程度也與日俱增。當他站到舞台上一開口演唱,萬頭鑽動的會場立刻變得鴉雀無聲,所有的人都被他迷住了。在歐洲各國,總計至少有四十五萬人觀賞過這一系列的演唱會,當然,在演唱會之後,他的頭兩張專輯唱片「夜晚的寧靜海洋」和「波伽利」也跟著在當地的市場上銷售一空。

除了流行音樂的市場之外,安德烈波伽利在古典音樂的領域裡也建立起良好的名聲。他參加了好幾齣歌劇和無數的演唱會,不論伴奏是大編制的管絃樂團還是單單只有一台鋼琴,他的表現都一樣的優游自在。他的第三張專輯「義大利之旅」(Viaggio Italiano)在1996年初發行,結合了著名的歌劇詠嘆調和傳統的拿坡里歌謠,同樣充滿了魅力。

1996年冬天,飛利浦唱片為了吸引更廣大的消費者,特別安排旗下當紅的英國音樂劇女伶莎拉布萊曼( Sarah Brightman )與波伽利合唱,他第二張專輯裡的單曲「告別的時刻」(Con Te Partiro)填上部份英語歌詞,改成「Time To Say Goodbye」,首先在德國推出,立刻就造成了轟動。另外,為了配合促銷,德國飛利浦唱片還把他前面的幾張專輯加以濃縮,重新編輯成「Romanza」專輯發行。1997年五月,「Time To Say Goodbye」登上英國排行冠軍寶座之後,這張專輯也當隨之被引進我國市場,正式的與國人見面。


Time To Say Goodbye」這首歌曲乍聽之下似乎只是一首激越昂揚的情歌,其實卻是對已故的義大利歌手亨利麥斯克(Henri Maske)的懷念。在波伽利所演唱的歌曲之中,有的是以管絃樂團伴奏、有的只用鋼琴,也有的使用了電子合成樂,不過基本上它們所呈現的,都是典型的義大利歌謠風味。

除了流行歌曲之外,波伽利也經常接觸歌劇方面的曲目。我們可以感受到,波伽利的高音域的確相當不錯,但是如果您用正統聲樂的標準來衡量的話,可能您就難免要失望了,因為他雖然經過名師的指導,不過基本上他仍然是個流行歌手,採用的並不是所謂正統的美聲唱法,而且他的音色也不夠渾厚。當我們認清他的本質之後,再用比較開放的態度重新聆賞,您將會有不同的感受。

這次波伽利再度推出新作「大地之夢」,透過堅強的幕後製作群、以及刻意邀請的「來賓」,在在都使得一切有如眾星拱月,把他的表現烘托得更加的令人心動。在重新編曲的「 The Prayer 」曲中,我們聽見席琳狄翁先以英語唱了一遍,然後波伽利用義大利語唱一句、她緊接著用英語唱出同一句,最後兩人展開真正的「二重唱」,兩人都展現了「雙聲帶」的功力,有點「你泥中有我,我泥中有你」的味道,表現極為可圈可點,比原聲帶中的版本更加的好聽。

也許是兩年前跟莎拉布萊曼的合作為他帶來市場的突破吧,這次波伽利推出歌迷們期待多時的流行新專輯,特別邀請了其他幾位在不同領域裡具有超高知名度的藝人來跟他合作,希望能夠拓展更寬廣的市場。與席琳狄翁的合作,顯然已經達到了目的。

另外,他還請到了在我國的「發燒片」市場頗具知名度的葡萄牙歌后邦蒂絲(Dulce Pontes)以及義大利流行歌壇的天王艾羅斯拉瑪佐第(Eros Ramazzotti )。邦蒂絲並且親自譜寫了一首葡萄牙色彩濃厚的「海與你」('O Mare e Tu),兩人合作的效果同樣讓人驚豔,至於拉瑪佐第的班底所提供的「心中的她」(Nel Cuore Lei ),則呈現了標準的拉瑪佐第風格。這已經不是他們倆頭一次合作了(上一次是波伽利應邀在拉瑪佐第的專輯中客串),可以預期它將為波伽利吸收更多原本專屬於拉瑪佐第的歌迷。

當然,波伽利並不是只能靠來賓幫襯的。事實上,在他獨自演唱的其他歌曲中,也有著突出的表現。「大地情歌」(Canto Della Terra)來自「 Time to Say Goodbye 」的原班創作人馬,也許沒有那麼多的激情,對生命與愛情的歌頌,卻也是令人激賞的。

「我在顫抖但我愛你」(Tremo e T'amo)從一個送愛人出征的婦女的角度,唱出了對戰爭的譴責,而「 我愛羅西尼 」( I Love Rossini )卻又十分的輕俏,唱出一個熱愛歌劇的男子在酒吧裡是如何的挑逗他所看上的女郎,儘管對方已經名花有主,他卻相信自己的情歌可以挑起對方心底的悸動,相當別緻而趣。

但是,如果以內涵來說,整張專輯最特別的卻是一首用「說」出來的歌「給我的父親」(A Mio Padre)。這是波伽利自己所填的詞,內容是他在1992年五月寫給父親的一封信。當時他在歌壇尚未成名,父親對於他放棄法律的專業、而選擇了看來似乎前途茫茫的歌唱事業,顯然不是很贊成。他用這封信告訴父親,自己的決心絕不改變。如今,事實證明了他的努力終於有了豐碩的成果,而他也用這種別緻的方式,把當年的這封信和大家共享,不但再度請父親安心,也告訴世人「有志者事竟成」吧?

不論安德烈波伽利的歌藝表現是否還有改進的空間,至少可以肯定的是,他是一位相當用心的藝人,而他的作品也充滿了動人的生命力,相當值得細細品嚐。

 

相關網站:
http://www.bocellionline.com/
首頁 | 每月一曲 | 關於站長 | 吟詩樂坊 | 酷站連結 | 問題解答 
留言看板 | 音樂報報 | 教會音樂 | 童言童語 | 老爸隨筆 | English

Copyright © 2003 www.leestudio.net. All rights reserved.